广饶宋代墓葬出土陶瓷器品赏|墓葬|广饶
来源: 收藏快报 作者:山东东营 赵金
图1 M10宋墓正面照
图2 东周陶罐
图3 龙泉窑高足瓷杯
傅家村北遗址位于山东广饶县广饶街道办傅家村北,北距小清河约14公里,东距淄河约5公里,处于鲁北平原北部,莱州湾西岸,地貌较为平整。为配合广饶县怡景苑回迁安置小区项目建设,2014年2月,按照山东省文物局要求,东营市历史博物馆、临沂沂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项目区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,并发现该遗址。
为做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两不误,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,2017年6月下旬至8月底,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联合对十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。此次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北部和东南部,共开5×10米探方18个、2×70米探沟1条,实际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。经过历时约2个月的野外考古发掘发现,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,文化层堆积较厚,厚约2米,出土大量遗迹、遗物。遗迹主要有东周时期灰坑约60个、水井3眼,北宋及清代墓葬20余座。遗物主要有陶瓷器、石器、骨蚌器、琉璃器、钱币等各类文物300余件。另外还出土大量陶瓷器、兽骨等文物标本。
发掘出土的灰坑均为圆形,包含物除红烧土、草木灰外,还有陶器、石器、骨器、蚌器等。陶器器型以鬲、豆、罐、盂、钵为主,多为泥质灰陶,纹饰以细绳纹、弦纹为多。骨器主要为锥、笄等。蚌器主要为锯、刀、镰。其中编号为H12的灰坑,面积大,包含物十分丰富,出土文物10余件,以陶器居多,器型有陶簋、盂、鬲、豆、钵、罐、盆等,还有少量蚌器。水井均为东周时期,最深的4米左右,最浅的约2米,其中编号J2水井,井壁光滑,深约3米,底部出土1件保存完整的灰陶罐。墓葬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发掘区,多为宋代墓葬,其余为清代墓葬。墓葬分布较集中,多数墓葬有棺,但均已腐烂掉,人骨头向多朝东南,少数向东北,其中编号M10、M11分别为两室砖砌墓和三室砖砌墓。墓内均有随葬品,多为瓷器、铜钱。M10为青砖垒砌,棺木已经腐烂掉,墓主仅存骨架,随葬器物除钱币外,还有瓷罐、瓶、碗、碟、杯、盅等(图1),应为一器物组合,其中随葬的龙泉窑高足瓷杯较为珍贵。M11亦为青砖垒砌,棺木同样腐烂掉,随葬品除瓷罐、料器外,还随葬铜钱30多枚,这在同类墓中较少见。
从遗址北部发掘出土的器物看,该区域应为东周时期先民生活区,出土的动物骨骸、蚌壳应是当时人们食用后丢弃的垃圾或加工骨蚌器的余料。骨骸以野生动物为主,蚌壳以栖息在海水盐度较低的“两合水”区域的文蛤等贝类为主。这既说明了当时的生态环境,也反映了当时渔猎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。从发掘出土的深浅不一的水井推测,该区域地下水位是向东逐渐下降的,这对于研究渤海海岸线的变迁及人居历史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同时,十村遗址所在区域在东周时期属齐国范围,因此本次发掘也为研究齐国考古学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。发掘出土的宋代墓葬,特别是两座大型宋代墓葬,为当地提供了新的墓葬类型,这对于研究古代埋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。
今选取此次考古出土的一件陶器和一件瓷器分别介绍如下:
陶罐(图2)出土于傅家北遗址一座编号为J2的东周水井中。该罐灰陶质地,侈口,直颈,溜肩,鼓腹,小平底,口径约11厘米,高约40厘米,保存十分完整,十分难得,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。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。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。水井出现之前,我国先民逐水而居,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,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。此陶罐出土于水井底部,推测可能是东周时期居民提水时不小心掉落井中。该罐对研究东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、居住方式等具有重要价值。
龙泉窑高足瓷杯(图3),出土于傅家北遗址编号为M10的宋代墓。该杯侈口,直壁,高圈足,胎质较粗,胎体较厚,通体施釉,釉色淡青,釉层肥厚莹润。该高足杯口径约8、高约10厘米,保存完整。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,以烧制青瓷为主,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。该窑开创于三国两晋,结束于清代,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,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,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、非洲、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,影响十分深远。高足杯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,能在中原地区发现该器物实属罕见,该高足杯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证,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。